鼓舞相融、腾挪跳跃,热烈奔放、声势磅礴,横山老腰鼓从家乡走向海外;三根琴弦,一张绣口,腿绑甩板,横山说书说尽千古往事火爆出圈;“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远近闻名、匠心独运;横山民歌特色鲜明,婉转悠扬、慷慨激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横山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心,积极抢抓机遇,坚持守正创新,让“横山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焕发出新活力。
1 拓维度强保障:让非遗“守得住”
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县(区)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5名。
近年来,横山区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文化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推进。该区还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横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非遗保护项目普查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23年,已认定非遗传承人123人,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年度传承补助经费24.6万元。今年,横山区新增非遗传承人19人,增加经费3.8万元,实现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补助经费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横山区不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全区各乡镇、村落,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了详细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方式,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传承脉络等进行系统记录,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2 强阵地优人才:让非遗“活起来”
走进横山区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看到该馆采用主题场景展陈和柜台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分设有曲艺、民歌、腰鼓、剪纸4个展馆,馆内摆放了大量精心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可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传播基地的建设是横山区大力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横山区通过加强非遗传承传播阵地建设和非遗传承人培养等方式,让非遗传承“活起来”。目前,已建成5个文化馆分馆、2处陕北说书传承保护基地、1处横山牛王会传承保护基地、9处老腰鼓传习基地。今年还启动了横山区非遗体验馆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应用现代化手段再现传统非遗的魅力,全景式展示全区非遗文化。此外,横山区还新建了文化馆马坊分馆,完善了曲艺展厅、老腰鼓展厅、剪纸展厅、民歌展厅等布展。建成2处剪纸、刺绣传习基地,1处老腰鼓传习基地。申报了剪纸、刺绣、响水豆腐、小米稠酒、梁家老醋、老酱6个市级非遗工坊。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横山区不断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传承人素养,让非遗愈加枝繁叶茂。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该区相继成立了横山区曲艺家、道情家、老腰鼓、陕北说书、音乐家、剪纸协(学)会。组织非遗人才、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级举办的非遗文化培训、展演活动,提高认识和技能。出台《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励奖励办法》,鼓励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努力为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宣传、展示、创作平台,尽力扶持非遗产业项目及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3 巧创新深扎根:让非遗“传下去”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在横山区第二中学上演,2400名学生整齐划一地跳起了横山老腰鼓操,活力四射的表演不仅展现出横山老腰鼓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非遗是时间的“种子”,需要植根土壤、开枝散叶。近年来,横山区秉持“保护为先,传承为本”理念,持续有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该区开展非遗文化“四进”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30所学校为上万名学生进行老腰鼓、说书、民歌及手工技艺等内容的非遗展演和培训活动,与广大师生交流、互动。今年以来,横山区还组织“非遗”文艺小分队走基层慰问80多场、重要节日下乡280余场,让群众在活动中深入了解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传承非遗。
当前,常态化开展的横山老腰鼓公益培训,创新举办的“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和“周末有戏看”活动已成为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彰显地方风采的文化名片。此外,横山区还组织开展了“两区一县”非遗展演、春节秧歌汇演、“清爽榆林”横山非遗文化公益演出、全国民歌展演横山分会场演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广大群众在沉浸式的非遗体验中欣赏非遗之美,共享非遗之乐,共推非遗传承。
4 创佳作广传播:让非遗“火出圈”
横山老腰鼓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活动;国内首款3D游戏《黑神话·悟空》强势上线,横山说书更是火爆全球……
这是横山区强化非遗文化传播,不断涌现出精品创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横山区实施文化产业提振计划,精心打造了陕北说书《看今朝》等优秀节目,推出精品腰鼓《腰鼓声声迎盛世》等作品,着力构建文化精品力作的生态圈。
据不完全统计,横山籍民歌手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有32人155项荣誉。横山文艺人才先后20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该区编排的优秀节目多次荣获中省多种奖项,精品剧目的演出有效地推动了横山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同时,编辑、出版成绩喜人,编辑出版了《横山民歌选》《横山说书选》《横山民歌365》等多种乡土类图书,凸显横山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